喜山鵟

Himalayan Buzzard Buteo refectus

喜山鵟(英文名:Himalayan Buzzard,学名:Buteo refectus),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。曾被认为是欧亚鵟的一个亚种。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,包括尼泊尔、印度和中国南部相邻山区。Clements checklist已将其从欧亚鵟的refectus亚种提升为独立物种。

外形特征:喜山鵟体长45-53厘米,体型较大,外观与欧亚鵟相似。有两种形态:深色个体上部呈暗褐色至赤褐色,下部通常是均匀的赤褐色;浅色个体上部为棕色,下部颜色不一,可能呈现白色或带有赤褐色斑点和条纹,有时腹部有一条带状图案,有时下腹部和胸部之间有一明显的淡色‘U’形分隔。飞行时,可见黑色腕斑,腹部有一条深色带,翅膀末端呈深色,尾巴通常无条纹或仅有微弱的条纹。虹膜深褐色,蜡膜、腿和脚黄色。幼鸟虹膜较浅,下体有淡色洗纹,胸部条纹重,腹部有显著的横带。

鸣叫特征:发出响亮的‘peee-ooo’声,类似于欧亚鵟的叫声,但更清晰、音调更高且持续时间较短。

生活习性:偏好开阔地带,如田野、湿地、半森林的山区和耕作的斜坡,活动海拔高度可达尼泊尔的4300米。在大部分范围内,喜山鵟基本上是留鸟或短距离的垂直迁徙者。以鼠类、小型鸟类、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,会从栖木上狩猎或悬停捕食。

生长繁殖:繁殖季节从4月持续到6月,巢穴通常建在悬崖边上的大堆枯枝上,关于繁殖细节知之甚少。

区别辨识:大鵟普通鵟极为相似,但相比大鵟喜山鵟的比例更不像鹰,且‘裤子’颜色略深;相比普通鵟,其‘裤子’颜色更深,翼缘更为突出。

保护现状:IUCN:LC(无危)。被列入CITES II附录。由于与其它鵟种的混淆,其保护状况难以确定。

地理分布: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,包括尼泊尔、印度和中国南部相邻山区。

其他:最近的分类学划分使其成为独立物种,此前曾被误认为是普通鵟迁徙亚种的科学名称Buteo burmanicus。

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,了解更多喜山鵟的全球分布信息

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

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喜山鵟的信息:

声明: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

粤ICP备17132527号-1 | 隐私政策 | 使用条款 | Ⓒ2017-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